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二
日期:2009/12/29 11:15:26 访问点击: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微软公司的某个部门里,有一位霸道的经理J,他刚加入公司就拿下属开刀,总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干的职员,以便把队伍换成“自己人”。
当时,J部门里那些可怜的下属常常来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S的下属在收到J的处分后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于是,我帮S上诉到J的老板那里,在铁证之下,S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
但另一个下属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J这次在D的计算机里埋下了伪证,然后以受贿为理由解雇了他。我曾多次与D沟通,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证据之下,我无法为他伸冤。尤其是,我当时刚加入公司不久,还没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干涉别的部门的事情。经过“重重”的分析,我决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只是看着他一身委屈地离开公司。
事后,有朋友问我:“你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无法给S和D争取同样的待遇而懊恼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对无法挽救D感到万分遗憾,但我必须看清楚,什么事是我无能为力的。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不能帮助他,我就只有‘轻轻’地放下这件事,多想无益。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这样,也许有一天,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帮助其他人。”
让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J被公司解职,S和D则都在新的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用自觉端正态度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要做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他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在他的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但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谦虚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明白那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后来的确做得很出色。
上一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一
下一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