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家长会学习材料
日期:2009/12/24 16:17:14 访问点击:
误区三:"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 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因此,家长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许孩子犯错。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想信他,他还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有同学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另一个却心理负担过重,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树立自信心也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殺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一篇:向奥巴马妈妈学习育儿经
下一篇:家长学习指导的5大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