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演讲网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经典课程 | 望子成龙 | 高考咨讯 | 高考之旅 | 成功故事 | 座佑铭集锦 | 经典演讲荟粹 | 经典名校 | 教师沙龙 | 心理常识 | 联系我们 | 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习加油站>正文  
 

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试题

日期:2006/6/8 23:31:54  访问点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本题9)40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共提出7000多件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先后选举和任免了1000多名国家工作人员。“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对西藏投资312亿元,建设了117个项目,并给予财政补助379亿元。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资金投入1062亿元。2005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4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

 

35(本题9)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1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12月底,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105099亿元,创历史新高。

  (1)居民存款储蓄增长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2)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存款储蓄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攒子女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如果由你撰写调查报告,据此你会得出哪些结论?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能得分。

36(本题11)2005710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专家表示.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开门立法”的新时代。

  辨题:“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确保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7(本题11)“宁可毁人,不可毁誉”。树立正确荣辱观就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35分;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紧扣题意,展开论述。

38(本题17)江苏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独特做法。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推行分田到户,华西村人根据本村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的优势,搞起了”集体承包----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多到乡镇企业中去。90年代中期,华西人又依据国家对经济“抓大放小”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对本村“抓大扶小”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抓住不放,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资金扶持。面对华西村的巨大成功.华西人用“吃透两头”“两个一致”来形容他们的经验。“吃透两头”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

(1)材材料中“吃透两头”“两个一致”的辩证唯物论依据是什么?

(2)从辩证法和认识论角度说明华西村的做法对还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启示。

 

39(本题19)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表一:A城市生活垃圾情况

常住人口

生活垃圾总量

垃圾处理方式

露天堆放

焚烧

填埋

85 

32万吨/年

17 

38

45

注:焚烧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填埋垃圾会造成土地的浪费

表二:A城市生活垃圾可利用成分构成

 

 

 

 

 

 

 


表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利用价值

垃圾类型

生物垃圾

塑料垃圾

废纸垃圾

纺织品

废金属

玻璃制品

利用价值

可制成优

质肥料 

1吨塑料

可炼汽油

700公斤

1吨废纸

可造纸

800公斤

布头可

燃烧发电

100吨垃圾

可回收有用金属3

玻璃瓶再生可节约成本90%以上

1)表一、表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上述图表说明,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带来了哪些经济意义?

(3)讨你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分别向该市居民和政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扬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测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要求

一、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C

C

A

D

A

A

D

D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D

D

D

C

C

A

C

B

D

D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CD

ABC

C

ABC

ABD

BCD

ACD

ABCD

AC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18分。

34.①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能平等地参与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管理,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②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说明了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

③国家和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每点3分,共9分。)

35.(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2分)可以调节货币流通;(2分)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分)

2)①居民计划消费的观念增强;

②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

④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3分。考生如从其它角度作答,只要依据上述题中的调查结果,亦可酌情给分。如答案与题中的调查结果无关,则不能得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能得分。

36.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实行“开门立法”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4分)

②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认为“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实行“开门立法”有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但“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4分)

37.①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强调了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性。荣辱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分)

②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国家也应该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4分)

③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国家利益。(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35分;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紧扣题意,展开论述。

38.(1)“吃透两头”“两个一致”正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1分)华西人一方面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根本要求,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3分)另一方面吃透中央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为指导,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3分)

2)①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学会运用科学工作方法。华西村人无论是坚持“集体承包”还是“抓大扶小”,都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把党的大政方针与本村具体实际相结合。(3分)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华西村从一个农业小村变成工业强村,是与他们一次次抢抓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分不开。(3分)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大胆实践。只要符合华西实际,有利于发展就大胆试行,在村镇建设、村民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乡村发展新机制,成功地破解了一系列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面。(4分)

(学生如答其它观点,只有言之成理,均可得分,3点答案中必须有1点是从认识论角度作答。第二问总分不得超过10分。)

39.(1)表一说明该市的垃圾处理方式多样化,主要以填埋、焚烧为主,(2分)这必将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1分)      

     表二说明该市垃圾可利用成分构成复杂,(2分)可利用潜力大。(1分)

    (2)对垃圾的分类处理的经济意义: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每点2分,共6分。)

   (3)对居民:城市居民要增强环保意识、节能意识,(1分)坚持不懈地做好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装工作。(2分)

      对政府: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摆在突出位置(1分),制定环保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法规监督,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2分)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高考加油站系列之1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中国高考演讲网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新起点网络营销传播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