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
日期:2006/6/20 16:34:07 访问点击:
心理卫生的概念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是,怎样才算讲究卫生?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时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因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说他“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做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样做才能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我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乃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二、心理卫生要达到的标准 心理卫生的目的是要达到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有没有个标准?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工作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还没有个为大家公认的理想标准。为了使心理卫生有个大致的遵循,下面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期罗(Maslow)和迈特尔曼(Mittelman)几经修订的十项标准列出,仅供参考。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按照上述十条标准一一严格对照,可以说很难找到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因此,我们只能说,讲究心理卫生的人就接近上述标准,不注意心理卫生的人就远离上述标准。远离上述标准,不仅人格异常,而且容易罹患种种心因性疾病。所以,为了心理健康,人人应当注意讲究心理卫生。 三、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 人人都要讲究心理卫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讲究心理卫生;人不仅要自觉主动地讲究个人的心理卫生,还要照顾老人和儿童的心理卫生。所以,心理卫生的范围很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卫生的范围还会扩大。如果从当前国内外心理卫生工作的状况来看,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可概括为如下四大方面: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第二,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青春早期及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青春早期的心理卫生 一般认为女性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男性则要迟两年左右,为青春早期。然后过渡到青年时期。 青春早期表现出全身各系统的形态、生理和心理、行为等急剧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发育迅速,逐渐达到性成熟。这一时期神经系统易于兴奋,情绪易于冲动,加上知识经验少.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所以往往把好的东西看成绝对好,坏的看成绝对坏;是非界限不太清,对勇敢与鲁莽、顽强与执拗、团结友爱与感情用事等不易区别开来,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盲目成熟感。父母再象以前那样对待他们就不干了,甚至顶嘴,反抗,出现了心理发展上的所谓“第二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个问题,非要治治孩子的“强劲”,不但没有好的结果,反而容易造成疾病或把孩子赶向歧途。一定要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对于认识问题不全面与所犯的错误应耐心说服教育,使其心悦诚服。
上一篇:哪些人需要性心理咨询
下一篇:心理治疗在国外
|